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
重庆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
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2021-2025年)
序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编制本规划。《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和重庆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旨在明确未来五年两馆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未来五年两馆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各部门发展博物馆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21-2025年。
第一章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博物馆实际,走有自身特色的博物馆之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强化博物馆文明传承、文化沟通、增进知识和公众教育的职能。
(二)建设和发展两博物馆的基本原则
建设和发展两博物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对文物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原则
加强文物的日常保养,监测文物的保护状况,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和其他文物法规的有关规定,切实搞好文物的保护工作。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两馆实行免费开发,为经济效益。因此,博物馆的加强研发活动,将适合经营的文创纳入经营范围,加大研学活动。
3、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
匾额博物馆不仅要与医药博物馆的资源的进行整合基础上,做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4、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提高质量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博物馆工作质量,确保文物安全和传承;提高博物馆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把以人为本作为我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
(一)两馆的基本任务
建立传统文化研究、开发国学国医传播途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深度开发,创作匾额文化题材和医学文化题材的书籍和文创产品,开发拓片,加强与省、市级图书馆合作,加强与馆际间战略联盟。
(二)两馆的发展目标
建设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景点,整合医药博物馆文化资源,从而形成两馆共同发展的目标。
1、把匾额博物馆建设成西部乃至全国最大的匾额专业性博物馆
2、把医药博物馆建设成重庆具有影响力的博物馆,建设成为非遗中医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3、极力致力培养五类人才,做大做强七大产业
(1)三类人才:研究人才、讲解人才、创意人才;
(2)五大产业:医疗产业、康养产业、旅游产业、培训产业、销售产业。
弘扬国医国学,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必将大大加强文物的保护和深度开发工作,不断推出新的项目,从而使“两馆”成为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3、打造两个古籍书库
为保护好古籍打造两座古籍库房,进行恒温恒湿建设,保护古籍。
4、打造医药现代化
利用现代化中药制剂室、实验室打造中药现代化,争取中医药独角兽。
第二章 发展任务
一、2021—2025年两馆的事业发展任务
(一)坚持免费开放。坚持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坚持免费开放,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开展好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的评估和考核。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传播功能,提升博物馆的发展质量。结合非遗中医,加强博物馆的研学社教功能。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理事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产出效益;结合岗位设置因才定岗、以能定位,有效实现人尽其才。
(三)建立博物馆项目审定制度。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的全程审定。
(四)加强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配套服务,规范旅游和研学秩序,达到品牌的提升。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使两馆成为研学旅游景点,成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国医国学教育基地;
(五)加强社教功能
1.结合非遗传承,大力开展进服务社区、服务敬老院活动,选择社区,免费为患者义诊,每年进社区或福利院2次。
2.开展刘氏刺熨疗法基本知识和治疗保健的公益性讲座,服务群众。开展养生基本知识和治疗保健的相关问题的讲解、刘氏刺熨疗法作品、非遗技艺的传承及培训,开展好非遗技艺的宣传视频等。
(六)开展非遗传承人培养和培训工作
1.不定期地举办刘氏刺熨疗法传承人兴趣培训班。
2.开展刘氏刺熨疗法进校园活动,与重庆中医技师学校、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卫校等校园合作,在校园内展示刘氏刺熨疗法,希望让更多的学生和有识之士加入到刘氏刺熨疗法传承人行列。
3、以师带徒方式传承刘氏刺熨疗法,5年规划期内拟新增传承人20名。经过系统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培训,使传承人均能熟练掌握刘氏刺熨疗法的主要技能,并能临床操作和治疗病人。
4.开展“刘氏刺熨疗法” 传承人技能大赛。
5、开展系列国医国学讲座、研学活动,更加提升博物馆人气。
6、利用刘光瑞名医传承工作室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通过传帮带提升学员素质和能力。
(七)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开展古籍保护和古籍评级,提升医药博物馆的档次,同时更好地做好古籍数字化工作。加强文物分级保存管理工作,提升文物数据库的科学化水平。
二、2021—2025年的主要研发项目
在深入研究“两馆”现有文物的基础上,加大科研文创开发能力,开发以下项目:
1、打造好人民画报的实验基地,重庆第二师范学校的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
2、打造好西南大学的匾额研究基地;
3、打造好重庆市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4、打造好重庆市科普基地;
5、打造好重庆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7、《重庆传统医学》图书的编辑;
8、《中国针灸医典》著作的编辑和出版;
9、《医秘》专著的编辑和出版;
10、《针灸魔方》、《中医急救包》等文创研发品的上市;
11、防疫香囊、防疫汤等系列防疫产品的问世;
12、无纸无墨医典字贴,把两个博物馆的元素利用进去。
三、两馆博物馆项目的运作方式
两博物馆策划的项目,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因此,应该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分别由两个主体,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分别运作: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运作方式是:
1、实行项目负责制;
2、与企业机构合作;
3、充分利用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馆际关系,做好公益事业,服务大众;
(二)文化产业方面
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对项目进行产业性开发。其运作方式为:
1、对独立开发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
2、对重大项目和产品的开发,采取合作方式;
3、对于旅游、研学、文化产品实行合作经营。
4、利用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强宣传
5、利用新媒体制作中医药文化宣传小视频,推广博物馆
6、做好非遗中医研学系列课程
7、作好古籍登记及保护工作
8、做好古籍库房建设工作
9、做好相关临展工作
10、做好博物馆的社教工作
11、加强非遗项目如丸散制作工艺、巴渝民间中医药文化非遗的申报工作
第三章 经营机制创新
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要破除保守依赖思想,开拓思路,做好对社会和观众的调查工作;其次,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管理措施。保障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第三,提高展陈水平。拉近博物馆展览与观众的距离,满足观众对博物馆展陈的要求;第四,注重人文关怀。完善博物馆服务功能,观众服务部、实现人性化服务;第五,提高服务质量。以真诚的服务态度、良好的讲解水平、和谐的展览环境,让观众在博物馆获取知识与快乐,得到美好的享受。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广大观众对博物馆文化品位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对博物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学习培训。
三.创新博物馆科研和宣传教育工作。
要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每年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走进博物馆”“走进非遗”等活动,使文物保护知识和博物馆文化得到普及;开展“博物馆之友”活动,搭起博物馆与观众沟通互动的桥梁;将博物馆作为大、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做好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利用媒体开展宣传,及时报道博物馆工作和展览信息,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办好博物馆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充实更新网站栏目内容,把它办成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强宣传,促进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争取医药博物馆在2022年成为“重庆市科普基地”,大大提升博物馆宣传教育能力。
四.创新增强自身活力举措。
博物馆应利用免费开放带来的机遇,增强自身活力,如打造博物馆特色文化品牌,使博物馆成为重要的旅游消费景点;为观众提供多种有偿服务:对外合作开展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合作开展各种专题临时展览,做好博物馆营销策划;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从而为博物馆整体运营提供保障。
五.创新文化研发能力。
建立文化的研究开发中心,致力于历史、文物研究,博物馆咨询服务,藏品保管及修复等社会服务,旅游纪念品的研发。
六.建立专家咨询团队。
聘请馆内外专家、学者对重大业务、研究、开发项目进行论证,以求投入和产出的最大效益化。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两馆人才队伍建设
(一)培训方式
培训人员可参与网上的集中授课、小组研讨、自学以及参观考察。
(二)培训渠道
1、采取集中培训。
2、采取“自培”的办法。
3、采取交流轮岗办法,加强在实践中培养锻炼。
4、组织人员外出到其它地区、兄弟单位或相关行业等地参观培训学习。
(三)培训内容
1、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侧重于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2、企业管理人员。侧重于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
(四)组织实施
人才培训工作馆长统一领导下进行,行政人事部门负责对培训活动进行安排部署,统筹协调,办公室负责培训班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师资准备,培训期限,人员安排等工作,安装授课所需的投影机,对集中培训进行全程摄像。
二、开发多元化文创产品
开发一些具有重庆特色和本馆元素的旅游产品如针灸魔方、中医急救包。
三、两博物馆的政策保障
1、抓文物保护措施到位。针对文物资源基本实现“有专人管理、有保护规划、有记录档案”;
2、抓文物保护宣传展示。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精心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向全社会宣传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相关知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
四、人才保障
完善人才建设,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建立高级人才培养服务制度。
五、经费保障
通过旅游、培训、文创开发转让与销售等获得自筹经费,博物馆搞好各项事务,努力争取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及多渠道筹措博物馆经费机制,努力争取地方财政对博物馆事业的支持。
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
重庆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
2021年3月16日
|